未來城市:口罩廠汰弱留強 「香港製造」變陣一樣得

【明報專訊】隨着入境檢疫措施放寬為「0+3」,社會亦有聲音討論放寬其他防疫措施,連口罩公司「Acc+」亦發聲明,呼籲政府盡早取消口罩令,讓市民自由選擇戴口罩與否,令社會復常、振興經濟,「口罩錢可以不賺,但香港的未來我們不可以不理」。兩年前我們曾訪問本地口罩廠,了解香港製造口罩如何由零做起、疫中求存(2020年11月8日【口罩經濟篇】),若然有天復常,不再天天戴口罩,香港製造口罩又有什麼出路?

轉型攻個人護理產品

Acc+由2020年開始與台灣口罩廠合作,在台灣製作自家品牌的口罩,Acc+亦參與口罩設計,如選擇更適合香港人的口罩繩。總經理何啟賢(Dennis)說:「一開頭我們沒有想過疫情會這麼久,由始至終以為3個月就完,那時覺得3個月無理由特地設廠,怎料3個月又3個月,現在已經兩年。」Acc+本來做產品批發,產品種類多,如按摩槍、電煮鍋,從售賣口罩的第一天,他們就做好總有一天不賣口罩,回歸老本行的心理準備。「我們自己都覺得,為什麼口罩可以賣這麼久,我們在第3個月已經好想快啲不用賣口罩。」當他們品牌的口罩銷量愈好,其他消耗品的銷量愈差。「你會看到整個消費意欲降低了很多,我們不希望口罩愈賣愈誇張、愈來愈好,但令到其他產品、整體經濟變成長期的萎縮。」

Dennis兩個月前到訪歐洲,更加相信逼市民戴口罩不是長遠的解決方法。「那邊已經當covid是好恆常的一個病,街上無人戴口罩。但歐洲會不會有爆發性的死亡率、全個城市沒有人?不會。」雖然口罩現佔公司生意額約一半,Dennis亦希望能夠盡快復常,香港不再人人戴口罩。公司也預備好轉型,未來減少口罩產量後,會主力研發和銷售個人護理產品,他們現時有售賣清潔消毒用品、除甲醛產品,年半前就開始研發中藥保健品。過去兩年與口罩廠合作、銷售口罩的經驗,Dennis說有助他們掌握與研發、生產、銷售醫療用品的知識,包括如何取得國際認證、合乎醫療相關法規,也建立人脈。「疫情前有些大公司我們好難去敲門,一起做生意,但做口罩後就叫做打開了這道門,因為我們向他們提供口罩、不同醫療產品,未來都可以繼續合作。」

品牌結業 捐300萬個口罩

除了Acc+,香港不少本地口罩公司也有兼賣個人護理相關產品。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主席胡翠婷相信即使疫情過後,香港市場對這些產品仍然有大需求。「在現在這個時代,大家比過去更注重健康和衛生,如果繼續在這方面發展,現今仍存在的口罩公司可以繼續維持他們的品牌。」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統計,疫情初期2020年,香港有約100間口罩工廠,2021年已大減一半,到現在香港只剩下約20多間工廠,80多條口罩生產線。「2021年開始汰弱留強,到現在剩下的工廠好多都比較有實力。」

胡翠婷估計,如果不用強制戴口罩,有一半口罩工廠都會選擇結業。胡翠婷稱部分口罩廠兩年前設廠的初心是為香港應急,若租約完結就會放棄口罩生產線,功成身退,如「家港口罩」品牌即將結業,將300萬個口罩免費捐贈給有需要團體。口罩廠不做口罩,口罩機可以加以改裝,製作其他產品,胡翠婷舉例指,威創企業有限公司就與中大生化系博士蔡佩樺合作,研發和生產可測子宮頸癌的衛生巾。過去亦有口罩廠改裝機器,嘗試生產濕紙巾、面膜,「同類型的機器都可以生產紙尿片,理的公司的成人紙尿片都是香港好多年的品牌」。胡翠婷說也有口罩廠轉行,改為生產電子零件、製藥。「大部分廠房都是2020年興建,他們的無塵車間廠房造價比較貴,要幾百萬甚至有些接近1000萬。」兩年前為了解決口罩荒,不惜工本設立的口罩工廠,今天無意間推動了香港的再工業化。Dennis也聽過有廠家利用無塵車間生產手機殼、鐘表。「多了個口罩廠房,大家會有更多的思考空間,他們可能會brainstorm到做口罩以外的可能,同其他大學合作研發新產品。」

撼低3M搶市佔率

有口罩廠選擇離場、轉行,亦有口罩廠選擇繼續研發和生產口罩,相信香港製造的口罩在國際上也有競爭力,能闖入國際醫療市場,被外國醫院採用,更希望做好香港的工業生態。「SAVEWO 救世」2020年6月開始在香港生產口罩,由初期的6000呎廠房,擴展到現在14萬呎,有30多條生產線。工廠24小時運作,聘請約300個員工,兩名老闆揚言希望3年內能將廠房擴展至30萬呎。廠長黃越洋(Harry)說他們是本着「必死的心」希望做好香港口罩:「有人說口罩都夕陽行業啦,你們還做什麼……我們到現在都仍然好努力做,都未死心的。」

救世的產品包括立體口罩、方便聾啞人士使用的透明立體口罩、常規平面口罩、小童的貓型口罩等,亦有空氣淨化機、調製消毒液的次氯酸水製造機、雨傘,全部自家研發、設計及生產。除了聚焦本地市場,他們也希望產品能進佔國際市場,現時產品出口至台灣、美國、加拿大、德國、新加坡等地,目前公司生意額約2.5億,預計全年有3億。雖然外國無強制市民佩戴口罩,但Harry稱銷量也穩步上升。「就算解除口罩令,依然會有人買口罩,只不過會比以前少,現在還會買口罩的人,他們追求的是最好的品質。」因為不是為了滿足防疫要求為戴而戴,需要佩戴口罩的人更重視口罩的過濾效能。Harry說這也是救世的原則:「我們做產品有個方向,我們的slogan叫『救世最好造最好』,我們堅持做最好的產品,每一樣產品,我們是先想如何做最好的產品,然後再想如何降低成本。」

自創防UV速乾雨傘

CEO丁圳指公司着重客觀標準,產品一定要獲國際認證,如立體口罩ULTRA系列獲歐盟FFP2、韓國KF94認證及通過美國N95測試,常規三摺平面口罩亦有ASTM level 3認證。最近他們亦成功為這款平面口罩取得美國FDA 510(k)標準認證,可以出口至美國醫療市場,「即是我們的產品可以在美國醫院使用,這是一個真正的醫用口罩,可以進入手術室使用」。當世界逐步復常,民用口罩的需求減少,他們未來會主力研發醫用口罩,希望外國市場能採用香港製造的醫用口罩。丁圳視3M為競爭對手,他相信香港的出品能夠媲美3M。「未有疫情之前都有3M的口罩在市面使用,我們只要贏到3M拿到market share,我們都還可以生存,但要做到這件事就要好有決心。」

能夠誇下海口,因為救世在研發階段花了不少時間和資源。成立僅兩年多,平面口罩研發了至少1年半,透明立體口罩也研發了1年,丁圳指過去香港工業較少願意花太多成本研發。「好多老闆不願意投資做R&D,不會投放好長時間,覺得這件產品要包生仔(一定成功)你先好做,半年好出喇。」除了醫療用品,他們也正研發其他類型的產品,如重130克、能阻擋超過99.9% UV的速乾雨傘,希望能夠使產品多元化。丁圳說希望能夠做大香港的工業產業:「市場變,我們就跟住變,我們知道自己有實力,香港人好醒㗎,只要肯努力去做,好多東西都可以做到出來,只不過有沒有這個時機,有無人肯投資。」Harry說:「我們的初心都是在香港做優秀的產品,所以我們都不會在這個時候放棄。」

研環保物料 改變生態

堅持繼續製造優秀口罩,跟着市場變化,甚至希望改變市場的香港人,還有「ÖKOSIX」品牌。創辦人于紹龍(Eddie)去年開始投資研發可降解口罩,今年推出的成品由植物纖維和天然物料製成,達到ASTM F2100 Level 3醫用口罩材料標準,在模擬堆填區的無氧降解測試中(ASTM D5511),亦能在90日分解超過九成。Eddie本來與其他拍檔合伙製造塑膠口罩,「有天我教姨甥女回收,我跟她說口罩不可以回收,因為是塑膠做。當時幾歲的姨甥女就問我:『姨丈,那你每個月做幾百萬個口罩豈不是很不環保?』」Eddie形容為當頭棒喝,令他決心找出塑膠口罩的代替品,研發可降解的口罩物料。因為當時的拍檔認為口罩廠是短線生意,不願意投資,他就另設新公司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(NAMI)研發可降解物料。

可降解口罩正式推出之時,疫情已穩定一段時間,海外多國亦不強制戴口罩,產品會否來得太遲?「口罩本來不是因為疫情發明出來的,疫情之前其實這個世界已經不斷用口罩。」Eddie說可降解口罩並非只是解決疫情一時之需,而是希望改變整個塑膠口罩業。「世界這麼多醫院、製造半導體的工廠,或者NASA,或者食物廠,其實他們都不斷地用好多塑膠口罩,我們的理念就是做一些可以取代這些塑膠的物料。」他們希望做到零塑膠的口罩生態,甚至取代所有塑膠仿布料,包括空氣濾芯、尿片、衛生巾,「所以我們不是單單做口罩,我們是做物料」。

申請各地認證需時

現時ÖKOSIX每日生產約幾萬個口罩,口罩每個售價約4至5元,Eddie期望能在短期內提升產量至10倍以上,降低售價。本地有大學、銀行、食物公司等機構跟他接洽,亦有來自台灣、澳州、歐美、加拿大的外國買家有意購買ÖKOSIX的可降解口罩。但目前Eddie未能外銷大量出口到海外,因為申請不同國家的個別認證需時,如歐盟要再申請CE(歐洲合格認證),美國要再申請FDA認證,「而且我們產量仍有限,就算有大訂單,我們也做不來」。

香港從只有零星幾間口罩廠,到本地口罩遍地開花,即使不再需要口罩,仍有香港人努力製造能衝出國際的口罩。丁圳說香港從來不缺人才,最大的挑戰,是香港人自己:「我們的人才留不住,就是我們的致命傷,不是我們沒有市場。」救世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,研發部不少員工都有去意,「尤其係人才去到邊(都得),公司的同事如果我不威迫利誘、感情勒索,他們都走㗎喇,『你個仔(研發產品)嚟㗎喎,係咪一半走呀』、『你唔好做一半走啦』」。他們研發出一部AI智能檢測機,電腦自動檢查口罩4層布有沒有異物,一顆微塵都會響警報,確保口罩品質,但研發出這部機器的員工已移民澳州,「這是AI coding,不是普通coding,是最頂尖的編寫」。雖然外地設廠成本較便宜,但他和Harry堅持在香港設廠,做香港製造品牌。「我常常想,我們是香港人,去了其他地方還是不是香港人呢……我很希望同事留低,如果你的力量不夠,我們始終都會失敗。」

【口罩經濟篇續】

文˙ 朱琳琳

{ 圖 } 受訪者提供、資料圖片

{ 美術 } 張欲琪

{ 編輯 } 朱建勳

全文: 明報

返回網誌